磁湖之畔垂柳依依,西塞山前风景如画。
【资料图】
如果不是听当地人介绍,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座重工业城市。
百里黄金地,江南聚宝盆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黄石,因矿而生,因矿而兴,也一度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。近年来,该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着力唱好“绿、智、保”“三字经”,全力打造“山水园林市、最美工业城”。
唱好“绿”字经,“老枝”吐“新芽”
“孙权筑炉炼兵器,岳飞锻铁铸刀剑。”
近代以来,从张之洞洋务建厂,到大冶铁矿持续开采,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,黄石的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一度占当地GDP总量一半以上。
随着多年采掘,当地已探明矿藏开采殆尽,“因矿建市,以矿兴市”的资源型城市,如何破解发展困局,迈开高质量发展步伐?
黄石选择转变观念,向“绿”要“金”,让“老枝”吐发“新芽”。
记者走进黄石国家矿山公园,深刻体会到“矿区”变“景区”的神奇。据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介绍,作为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,经过几代矿山人不懈努力,硬是在废石堆上,种下了数十万棵槐树,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,披上了一层绿衣。
行走矿山公园,在万亩槐花林“吸氧”,为亚洲第一天坑“吸睛”。如今,绿意葱茏、生机盎然的矿山公园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旅游打卡地和研学旅游目标地。黄石通过生态修复,有效书写“矿石生绿,绿色生金”的动人故事。
唱好“智”字经,“矿工”变“白领”
走进大冶铁矿智能管控中心,正前方的一排大屏幕上,显示着采矿、选矿、冶炼等生产各环节的实时画面和数据。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,轻点鼠标,便能远程操控矿山的运转。
“炎炎夏日,矿山职工坐在凉爽的办公室里,穿着白色的衬衫工作,这在过去都是想都不敢想的。”大冶铁矿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汤翔告诉记者,2021年6月,大冶铁矿智控中心正式投入运营,运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智能检测等新技术,让矿工的工作更加智慧、安全、舒适。
大冶铁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6年。中国第一家机械化开采的大型铁矿山、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——汉冶萍公司……1958年7月,大冶铁矿重建投产。进入21世纪后,东露天采场闭坑,大冶铁矿的开采也开始从地面转入了地下。
近年来,大冶铁矿着力推动矿山向“少人化、一键化、集控化”转型。“采矿工序的所有固定设备设施已经全面集控,主要包括通风、排水、溜破、提升等,现场共减少了8个岗位,72个作业人员。”汤翔说,采矿管控系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,对采矿设备、安全等关键信息进行三维动态显示,显示各工序的生产计划、产量、排水量等,可以直观、全面掌握井下生产、设备状态。
唱好“保”字经,“锈带”生“秀带”
黄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周庆荣说:“黄石是一座有历史的热土,更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。”
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,历经千年依然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……这些著名的青铜器文物,是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重要见证。周庆荣表示,近年来,黄石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抓手,深入阐释青铜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,持续做好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工作。
今年6月9日,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,开设“铜山有宝”“找矿有方”“采矿有道”等多个特色展厅,馆藏文物近1万件,生动呈现我国青铜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。
作为这座城市鲜活的“工业记忆”,华新1907文化公园基于华新水泥厂旧址而建,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、发展到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,是中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、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。
黄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婷介绍说,近年来黄石市一方面加大遗址公园保护修缮;另一方面充分进行园区活化利用,以文博、文创、文商三大主题产品为牵引,积极点亮“夜经济”、打造“金名片”,有效将“工业锈带”变为“生活秀带”。
随着知名度提升,“华新1907”已成为传承城市文化脉络、展示历史底蕴、丰富文化活动的新载体,成功被评为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、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。
历史长河不息,时代考卷常新。新征程上,“再青春”的黄石,正以“赶考”精神、铿锵步伐,奋力书写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!(史鹏飞 范昊天 李忱阳)
责编:张青津
标签: